前言

偶然得到这本书,之前确实没有听说过这本书。只要是书,我都如获至宝,读完之后,也有些感触。

方法论或者模型到底有用吗?

本书介绍了许多思维方式,在很多看来会比较虚,由于将的都是方法论和模型,只有中间穿插了个人经历和实际项目。那么,很多人就会问了,有用吗?

很负责任的告诉你,有用。

因为很多人看完之后,会觉得在心里没有留下什么东西,又没有实际对自己的工作有所帮助,但其实书中很多思维方式都是经验总结。只有当你触发特殊场景的时候才会“刷”到存在感。

阶段 1

在思维上面,我也经历了几个阶段。一开始就想所有人一样,问题来了就思考如何解决,想到解决方案了,对比一下,没问题,解决。

阶段 2

学到了一些模型,感觉有用,于是在思考问题的时候,就套用各种模型。比如常见的四象限,或者金字塔,又或是冰山。然后就发现了一个问题,用了和没用好像一样?对,好像就是一样的,即使不用我感觉也是一样的。

阶段 3

于是我很长时间都弃用了,而又一次让我捡起来的时候,是之前一家公司的一个运维同学。在对比某两个部署方案的时候,我虽然不在运维组,但是我也尝试思考了一下。之后他在说明方案的时候,就是用了一个多维度的模型,当模型出现的那一刻,我就知道,有一个方面我完全没考虑到,那就是市场。

回到这本书,这本书就是总结了一些看似有用有无用的方法或者思维方式,一些经验你现在看起来没用,但是到实际中,你会发现,如果让你自己去总结,你是没法总结出来的,你只能给出结论。

成长型思维

这是书中其中一章,对于我来说影响最大的

  • 固定型思维:通过外部事件来决定和看待自己的能力水平
  • 成长型思维:相信可以通过学习来实现自我提升,努力是可以改变现状水平的

做了那么久的程序员,我慢慢的会发现,知道的越多,不知道的就越多。然后,就发现自己出现了第一个我认为的“病态”:不敢。在刚刚写代码的时候,无论产品经理说什么,或者甲方想要什么,我都只会说“这个可以做”,“这个没问题”。那时无论什么技术,用过没用过,都敢直接上,当初 15 年第一次接触 Redis 就敢直接上秒杀活动。虽然这样的行为现在想来真的很可怕,哈哈。

而现在呢?很多时候都在犹豫和权衡,当然,不是指的技术选型,而是学习和思考。总是在想这个学了有没有用,而停滞在了开始之前。然后,就是不敢,不敢挑战。这里面有担心背 P0,又担心无法再规定时间实现等等。

意识到这个问题,是因为我曾经问领导,这件事有风险(很大)怎么办?他说:既然我们决定了,就去做。当时,突然我有两个想法:

  1. 他已经有足够的经验和底气兜底这件事,这件事没问题
  2. 他也认为有问题,但是他认为他绝对能解决

这也或许也就是解决我病态的关键,也就是书中提到的 IBM 的前CEO郭士纳回复的:”我是新来的,别问我问题在哪或是有什么解答,我不知道“ 但是,他对自己能力有足够的自信来快速成长到能解决随时出现的问题。

工匠

这个词在整本书中,我觉得也有体现,作者对于一个架构或者代码的编写是有足够推敲的。他不断地在思考和反思,可能有时候我缺少的也就是这样的反思。作为一个程序员,工匠精神很重要,其实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契约精神,你写这个代码,就如同给用户同事一个契约,用户好用,同事能用好。

总结

跳出书本之外,提一下,如何你真的觉得思维方式方法无用,我强烈建议从马斯克(Elon Musk)提到的 “第一性原理” 开始。当时我就是受到了这个启发。比如:

方案 A 和 方案 B 哪个好?一般人思考的就是:A 的优缺点,B 的优缺点。而你不妨先考虑,为什么需要方案 A 和方案 B,本质原因究竟是什么,如果可以的话,我都不要行不行。